□法治時評
□ 楊佳藝
身穿白大褂冒充專家直播“帶貨”、假裝身患絕癥直播賣慘詐騙老人錢財、深夜直播“擦邊”索要禮物……網絡直播失范失德、違規(guī)違法現象引人擔憂。近日,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一個月的“清朗·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”專項行動,以推動網絡直播行業(yè)健康有序發(fā)展。
網絡直播的高速發(fā)展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。在這個人人都能用手機直播的年代,網絡直播因其實時性、交互性、沉浸式廣受歡迎,經濟效益也日益凸顯。不管是明星直播考研學習成功“上岸”,還是網紅主播直播公益助農,都是對網絡直播這一新媒體形式的有益使用,給大眾帶來的是正向的激勵,展現的是對生活的信心。
然而,網絡直播在為經濟社會發(fā)展注入活力的同時,也顯現出一些“副作用”。尤其是直播領域的虛假和低俗亂象,不僅有悖道德,有些甚至涉嫌違法犯罪。同時,由于網絡直播的傳播特性,這些亂象對社會風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會更加嚴重。
之所以出現這些亂象,無外乎一個“利”字。在流量變現的誘惑和壓力之下,一些主播選擇“出奇制勝”,通過胡編亂造、拉踩引戰(zhàn)、坑蒙拐騙等手段,企圖收割真金白銀。在此過程中,平臺監(jiān)管的缺失也助長了這一風氣。
治理網絡直播亂象應使用法治手段,以護航網絡直播健康有序發(fā)展。一方面,要堅決抵制虛假和低俗之風,通過全面排查整治,督促直播平臺加強網絡主播規(guī)范管理,對于違法違規(guī)的行為從嚴打擊處置。另一方面,要積極營造文明健康的直播環(huán)境,通過加大優(yōu)質主播、優(yōu)質內容流量扶持力度,提升主流價值引領,堅決防止“流量向惡”破壞網絡生態(tài),讓流量更向善,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。